观摩·咏唱·感悟·分享:
“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20年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总结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和核心课题。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难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就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自由地听。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单向度的教学活动只是增加了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的积累,很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因此,安徽师范大学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05方案”,从2005年开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运用沉浸式体验法、自我教育法、朋辈分享法,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分三个阶段确立了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以下简称创新模式),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过程
整个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四步”沉浸式实践教学方式的创建过程从构思、实施到最后定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建新模式;2005年至2012年,创新了观摩·咏唱·感悟的沉浸式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创新。为了打破单纯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决定结合理论教学的同时采用视频观摩的方式,因为视频的带入感强,可以强烈吸引学生的参与感,达到沉浸其中的目标。学校当时也已经在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具备播放视频的条件。2005年实践开始,课题组选择了纪录片电影《圆明园》在教学时播放。90分钟的视频教学过程中,前60分钟详细介绍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怎么建成的,后30分钟介绍这个世界文化瑰宝是怎么被西方列强毁灭的。电影视频强烈的代入感,使全体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在纪录片的情镜中,从开始圆明园的逐步建成引发的骄傲和自豪感,到眼睁睁被毁灭引发的愤怒,使全体观摩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次实践教学课基本达到了课题组的预期,通过视频的传播,较好地带动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但是,也使课题组有两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会这么大;二是没有想到还有一些学生课下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和强烈的爱国意愿。这说明,单纯地播放电影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抒发情感,把学生的观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2006年开始,课题组对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在原有的播放纪录片《圆明园》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做法。一是在电影播放结束之后,引导全体学生跟着MV一起有次序地咏唱七首爱国主义歌曲:七子之歌、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红旗飘飘、爱我中华、天路。这七首歌都是学生耳熟能详且能够跟着咏唱的歌曲,也是从19世纪外敌入侵给我中华民族带来的侮辱引发国人的呼号,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慢慢征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通过咏唱,把学生从眼睁睁看着圆明园被毁灭的愤怒中慢慢地带出来,经过七子之歌的悲愤,到义勇军进行曲不屈不挠的呼喊,再到天路的昂扬与自豪,歌唱的氛围,渲染了观影后的情绪,深刻地激发了全体同学爱国主义的激情。二是让每个同学在课下写一篇观后感。将自己的观摩和咏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做,就将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不仅仅是停留在观摩现场当时激情澎湃的氛围中被感染的状态,而且还要在冷静下来之后,认真回顾一下自己看纪录片时引发的理性思考,进一步固化青年大学生情感背后的爱国基因。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基本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以“观摩·咏唱·感悟”为主要方式的“三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模式。课题组负责人也先后对这样的模式进行相关总结,并公开发表教研论文“易操作·有实效·可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江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类教学论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第二阶段:完善新模式;2012年至2019年,完善了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受到高度重视,思政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越来越成为重要举措。安徽师范大学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时跟进,对已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在两个方面丰富了“三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是丰富了观摩环节。除了原来的课堂观摩纪录片《圆明园》,继续做好观摩·咏唱·感悟的教学工作,还增加了外出观摩学习环节。课题组召集全校各教学班设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习课代表,由课题组老师带队,集中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实地参观。让课代表沉浸式体验革命战争年代烈士们为国家兴亡所付出的英勇牺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我南京同胞所遭受的凌辱,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增加了分享环节。为了扩大这种实地观摩的教学效果,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课代表们参观时所受到的心灵冲击,课题组请各教学班的学习课代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将南京参观的感悟做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结合《南京南京》等影视作品中的视频素材,课代表将自己的感悟较好地分享给本班同学,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力,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至此,课题组全部完成了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全员参与的“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成功地改变了原来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让青年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感悟和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检验新模式;2019年至今,对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进行检验推广阶段。为了更好地完善创新模式的成果,课题组从2019年开始进行对新模式进行推广检验。特别是2022年,课题组负责人路丙辉向省委建议,在全省各教学班设立思政委员。这一建议源于安徽师范大学三十年的实践教学成果:每年都会在思政课教学班设立课代表,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这一建议得到了省委的高度重视,并很快落实到省教委思政处,当年五月全省高校基本落实教学班设立思政委员的工作,使得思政课有了正式的学生干部助理,我校试行多年的课代表到此结束,思政委员们有了更好的积极性配合思政课教学。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这一模式的实施,可能会给教师增加较多的工作负担,有了学生干部的帮助,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从2022年九月新学期开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的观摩活动就由原来的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具体实施,后来推广到全校各教学班,外出南京、合肥观摩的思政委员代替课代表,在观摩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摩心得。观摩·咏唱·感悟·分享的“四步”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作为一项实践教学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巩固。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效地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主要方法
(一)沉浸式体验法:这一方法是创新模式的主要方法,也是实践教学模式重要创新所在。通过影视观摩、实地参观、观后咏唱的手法,让全体参与的学生完全沉浸教育内容中,接受熏陶和感染,使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达到情绪激发的要求,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进而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自我教育法:创新模式的内容中,设立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悟环节。这是通过对沉浸式体验的反思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果教育没有反思,课堂教育就只是浮光猎影,是无法达到实际效果的。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和教师交流自己的反思效果,对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十分有益。
(三)朋辈分享法:创新模式的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思政委员(课代表)将自己的实地观摩的感受分享给本班同学,这要比教师的分享更有感染力。教师讲,容易被学生理解为传授知识,还是一般的思想教育,而学生朋辈的表达,容易带着观摩时所产生的情绪,既有现场的感性认识,又有教师指导后的理性自觉,更容易被同辈接受。
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创新模式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建构了全链条育人范式。创新性地构建了以“观摩·咏唱·感悟·分享”为逻辑主线的闭环融通的实践教学新范式。“观摩”是沉浸式输入,“咏唱”是共鸣式参与,“感悟”是内生性转化,“分享”是辐射式输出,“四步”环环相扣,形成“情境沉浸→情感共鸣→理性升华→行为外化” 的完整教育闭环,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赋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具体而言,三个创新点十分明显。
1.建立全员参与的措施体系。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程教学,必须涉及每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而简单的课程知识讲授,容易产生可能的各种疏漏。创新模式打破了这种传统做法,强调全员参与,推进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新举措。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全体学生观看纪录片;二是要求全体同学咏唱爱国歌曲;三是要求全体同学都写观后感;四是要求所有的思政委员向本班同学分享外出观摩的感悟。
2.构建三位一体的方法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知识讲授,教师一个人讲,学生是否在听不能保证。而视频教学的代入感、爱国歌曲的感染力、朋辈教学分享的新奇感,都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沉浸其中,深受感染。这种体验是教师单向度的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特别需要的效果。因此,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有效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构建了沉浸式体验+自我教育(感悟)+朋辈分享“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体系。
3.确立“四步”闭环式教学体系。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的知识传授,偶尔有教学艺术或方法的创新也是碎片化、间歇性的。对于学习来说一过性特征明显。几乎在学生的情绪反应方面引不起波动。创新模式的建构打破了这种僵局,通过观摩·咏唱·感悟·分享“四步”沉浸式教学,形成了“情境沉浸→情感共鸣→理性升华→行为外化” 的完整教育闭环,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际效果
本成果历经20年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青年学生,也锤炼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出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全员参与的普及应用并取得实效。作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固定实践模块,本成果连续20年实现对我校大一新生的100%全覆盖,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我校参军入伍的青年学生多,学校连续多次获得安徽省征兵先进单位,成为教育部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还涌现出陆军维吾尔族青年阿不来提,特种兵佘小雪等优秀学生。
2.教师团队整体质量提升成果突出。锤炼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出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负责人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一流课程负责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团队主要成员全部获得博士学位,一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四人获得教授职称,成为博士生导师,六人获得副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获得奖项,公开发表多篇教研论文。
3.领导重视和同行肯定的措施明显。省委教育工委的高度重视,接受了课题组负责人的“在全省各教学班设置思政委员”的建议,并在全省高校推广落实,为推广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创新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在班级有学生配合教师组织好教学工作。有了固定的思政委员学生干部,教师组织起教学工作就会十分方便。创新模式将会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较好模式。
4.媒体关注和社会影响的效果明显。在创新模式检验效果的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校各教学班的思政委员到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现场观摩研学,后回到学校为同学们分享观摩成果。先后受到安徽日报题为“在行走中感受思政的力量”;新华网客户端题为“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年轻人的心中”的报道。
本成果的成功实践与应用,充分证明了“观摩、咏唱、感悟、分享”模式是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推广的培养青年大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优质方案。它不仅在校内取得了铸魂育人的卓越实效,更在校外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优质样板”,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