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文典楼G407举办“安徽省第二十一届社科普及活动月”活动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学术工作坊。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俊教授、周端明教授、李祥兴教授应邀出席并进行指导与点评。王先俊教授主持了本期学术工作坊。学院相关博士生、硕士生参加本次交流。

此次活动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五位博士研究生围绕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制度建构、医疗卫生事业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体系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的协同演进等主题作深度交流。孙慧以当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社会叙事为研究主题,考察党在复杂社会变迁中的自我定位和理论建构,深入探讨了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社会叙事。孟伟宇系统梳理了毛泽东制度建设思想在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形成脉络、核心内涵、主要呈现与实践意义。董琪系统梳理了1949—1956年间公共卫生体系的政策演进与制度转型,揭示了党在社会结构调整、治理体系完善过程中的独特路径和理论内核。洪帆聚焦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体系的系统建构,指出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话语转型,更在思想、制度和实践层面,形成了高度契合民族独立与社会解放任务的概念体系。何紫乔围绕科技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展的生成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主要探讨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大力推进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演进的内在逻辑和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

在博士生汇报后,三位老师不仅从理论深度和学术规范角度详细剖析了同学们汇报的亮点与不足,更从学科发展和学术成长的角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学术思路、深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指导。王先俊教授强调,只有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和理论传统,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更高层次。周端明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在选题、方法、文本分析等方面表现出理论自觉,但更应关注问题意识的凝练、理论结构的完整与历史场域的交融。李祥兴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既要紧扣中国具体实际,又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

据悉,本次活动系学院作为第五批“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积极响应安徽省第二十一届(2025)社会科学普及月活动所进行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学术工作坊搭建博士生和老师们进一步深入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工作坊以主题报告和互动点评,不仅拓宽了师生学术视野,更在具体问题讨论中收获了实践经验与研究启发。大家认为,面对具体研究中的难题,导师们的点评与建议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明确选题方向、完善研究思路。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为依托,鼓励更多青年学者走上讲台、提出问题、分享思考,不断营造开放、严谨、互助的学术氛围,让学术的力量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传递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