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我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文典楼2楼G211教室成功举办了“心享悦读”系列的第三期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季爱民老师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全体20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报告会聚焦于《哲学的贫困》。2024级的研究生们从多个角度深入研读并阐述了该书的创作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并分享了个人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在报告会上,李毅首先指出《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蒲鲁东观点的批判,强调经济生活决定经济范畴和经济原理。张净瑜强调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观点,批评蒲鲁东忽视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范佳美通过对比蒲鲁东的唯心史观,批判性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应用。孔宇婷指出了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即价值、社会契约和分配,反驳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季勤妹提出马克思认为矛盾普遍存在并推动社会发展,而蒲鲁东试图调和矛盾,未认识到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曾棋追溯了蒲鲁东思想的演进,抨击了其从哲学角度探讨经济的非合理性。张攀晖论证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客观性的观点,强调社会关系由生产关系决定。姚李婷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前提的科学论述,反对蒲鲁东的“普遍理性”观点。邢东旭指出马克思对蒲鲁东关于价值与交换价值理解的批判。冯雅雯重点讲解了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蒲鲁东颠倒了这一关系。徐银峰认为马克思视劳动为价值的源泉,而蒲鲁东对此理解有误。史静静谈及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发展,而蒲鲁东缺乏辩证思维。潘希瑞强调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而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无法实现根本变革。胡梦婷特别说明物质资料生产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批判蒲鲁东的唯心史观。李海荣指出马克思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推动作用,而蒲鲁东的理论脱离实践。施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蒲鲁东的意识形态缺乏阶级意识。
在汇报交流环节,季爱民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给予了针对性的指导。季老师总结了此次读书报告会,同学们对《哲学的贫困》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交流中激发了思想的火花,经典著作将继续启发更多人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