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举办秋季学期第三次集体备课会

11月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文典楼3楼情景模拟实验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第三次集体备课会,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陈勇老师主持。

陈勇老师在开场中明确了本次备课会的核心议题,围绕教学思路研讨、案例资源整合、教学重难点突破等任务展开部署。他强调,集体备课是汇聚教学智慧、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始终围绕学生需求与课程目标,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备课环节,龚伟老师以《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为题,系统梳理了教学逻辑,通过案例导览图清晰地呈现了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他结合宇树科技机器人研发案例,阐释科技自立自强所体现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同时援引中国外交部在关税问题上的“不跪”回应,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精神在国际博弈中的价值支撑。此外,他还分享了教学素材获取、课堂互动分层设计等实操经验,为教学实施提供具体参考。高艳杰老师围绕《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章节,从教学导入、案例选用、素材更新等方面展开分享。在教学导入环节,她创新设计了三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案例资源方面,既选用芜湖古城“捏面主理人”传承非遗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等正面素材,传递主流价值观,也引入新华社智库报告、美国在加沙人道主义停火问题上的投票立场等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


集体讨论阶段,与会教师围绕两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学情把握、教学重难点等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诸多个性化教学经验。有教师建议,应加强思政委员与教研室的协同,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发掘身边的“爱国痕迹”。王习胜教授指出,两位教师的案例兼具现实性与新颖性,并强调思政课教学应打破章节壁垒,注重价值观的贯通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方向、认识国家。

最后,陈勇老师对本次备课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辨识网络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激活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根据实际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案例运用,切实回应学生成长发展的真实需求。

点击: 时间:2025-11-08 编辑:孙艳秋  预审:余本玉  终审: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