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与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在课程建设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420日至21日,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与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活动以“示范课堂展实效、互学互鉴促提升”为主线,围绕科研讲座、示范教学、专家研讨、总结提升等环节展开,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专家代表和池州学院师生代表共计200多人次参与。

在科研讲座环节,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负责人路丙辉教授作了题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四维密码》专题报告。他围绕项目申报选题、形式、内容与支撑四个方面,系统解析了申报书撰写的核心要义。路丙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选题确定既要紧扣时代脉搏,契合申报指南,又要立足个人学术积累,突出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形式上,需要注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做到框架合理、排版美观,增强申报书的可读性与专业性;在内容上,要做到结构完整、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观点正确、语言通顺;在材料支撑上,要精选高水平前期成果、权威文献及国内外前沿资料,强化课题的学术积淀与创新潜力。

在示范教学展示环节,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龚伟副教授以教育家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为切入点,为池州学院师生展示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范敏博士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题,展示了“两山论”解码生态文明建设之道的精彩一课;沈燕培教授围绕如何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出要认真把握“三对关”: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在解疑释惑中实现价值引领;二是推动故事讲述与理论阐释相融合,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让理论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三是促进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相联动,构建“课前云端预习、课中深度研讨、课后实践延伸”的全链条教学模式。

在深度研讨环节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红信以“语言美、文本美、结构美、效果美”评价了各位老师的教学特色。他提出思政课质效的提升要着力从三个次面展开:一是以现实关照引发学生共鸣,用“中国之治”回应青年学生关切的“时代之问”;二是以话语创新活课堂,善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推动教材话语转化,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走入学生的心尖;三是以情感浸润促转化,通过沉浸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与互动研讨,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求解”,让思政课既“润心田”更“铸魂脉”。

在总结提升环节,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负责人路丙辉教授深情寄语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环境的‘营造者’。”他强调,思政课堂教学应如“细雨润物”,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在青年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构筑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他希望思政课教师要以身示范,用严谨的学术逻辑讲透理论的“真”,用生动的实践案例传递情怀的“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不是悬浮的道理,而是脚踏实地的答案”。

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和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了共研教学之道、共谋育人之策的平台,是践行“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下一步双方将围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领域开展常态化交流合作,致力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点击: 时间:2025-04-25 编辑:沈镇  预审:汪盛玉  终审: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