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卫平做客2070501教室,为我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带来一场题为“高校讨论课与学生思想培养:德国大学教学方式的启示”的精彩演讲。本场演讲由彭启福教授主持,部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到场聆听。
何卫平教授结合自己当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时期的观察和见闻向大家介绍了德国大学注重思想训练的传统。他指出,中国之所以只有学术明星,而没有学术大师,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的主要是规格型人才,而不是创造性人才。比较而言,德国大学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视思想的训练,而不是知识的占有。
以课程设置为例,德国大学一般不会指定上课使用的教材,而是让学生直接阅读经典本身。在教学形式上,则主要有导论课和研讨课(也有低级、高级之分)两种。研讨课(seminar)的教学方式对师生双方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必须尽可能保证原原本本,不走样,而学生则必须参与讨论。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平等的:教师是主导者,但并不居高临下;学生可以怀疑,但必须本着学术的态度,有根有据。据此,何卫平教授提出教学相长,教研相济的观点,认为只有一流的科研才能有一流的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研究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
何卫平教授还特别强调“工匠精神”。他说,工匠在中文稍带贬义,但是在英文中,大师和工匠却是一个词(master)。对于德国人来说,工匠做到极致即是大师,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专心致志的精神,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大学应该成为提供这种训练的一种场所。何卫平教授认为,只要具备天赋、良好的学术训练以及自身的积累,创造性的时刻就会到来。
演讲结束后,进入交流互动环节。何卫平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作答。最后,彭启福教授对本场演讲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文/管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