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哲学系教师应邀参加“德行与诠释”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届《哲学分析》论坛:“德行与诠释”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21-23日在上海市金泽古镇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安徽省本体诠释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哲学分析》编辑部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30余人参加了这次论坛。我院彭启福教授、郭淑新教授、余亚斐副教授、刘桂荣副教授以及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武斌应邀出席。

 

学者们围绕着“德行与诠释”这一核心话题,结合西方诠释传统和中国诠释传统,就中西方诠释学研究的走向问题、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问题以及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实践哲学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彭启福教授在会议发言中,肯定了回归经典、发掘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极意义,同时强调从传统的“经学”模式走向“经典诠释学”模式是回归经典的合理导向。他提出在经典的理解和诠释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几个转向与突破:1)从“宗经”的立场转向“尊经”的立场;2)从“回溯”的向度转向“延展”的向度3)从“还原的方法”拓展到“对话的方法”。他认为,经典诠释学的模式,既能保留传统经学固有的文化保存与文化继承的长处,又能消解其活力不足难以开新的弊端。

 

余亚斐副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 论语>“德”字的诠释与辨析》的发言,他深刻地对《论语》中“德”字进行了诠释和分析。认为可以将“德”分为德行与德性、功德与私德、隐德与明德,以及修德与成德等不同种类。余亚斐教授强调中庸之德是“德”之全体。这些发言,主题明确、见解新颖,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激发了与会者们对“德行与诠释”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点击: 时间:2016-09-30 编辑:晏艳